墓碑刻字的十大讲究

中国墓碑文化源远流长,单单在墓碑刻字上,就有许多讲究值得探讨。本文总结了十大墓碑刻字讲究,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墓碑上刻写正确的碑文和格式有所帮助。

立碑有什么讲究

~~~

在进行墓碑刻字之前,首先需要定制或购买墓碑。本文主要讨论传统墓碑刻字的讲究,不涉及欧式墓碑、日式墓碑、艺术墓碑、宠物墓碑等其他类型的墓碑。传统墓碑刻字文化总结起来,有以下十条讲究:

一、文字要求。传统墓碑文字要求严格。中国作为多文字多民族国家,主流墓碑文字为简体字和繁体字,其他少数民族文字如满文、藏文、维吾尔族文字等也存在。简体字和繁体字表达同等内容,但在字体形态上有所区别。简体字轻快简洁,繁体字繁复而有力。目前,除了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海南、云南、贵州和台湾地区采用繁体字之外,其他地区以简体字墓碑为主。从美观性和艺术性角度考虑,传统墓碑刻写繁体字更为合适,其古朴典雅、充满古典美感。

二、字体选择。墓碑文化历来与石碑文化相辅相成,传统墓碑用字以魏碑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为主。其中行书和草书过于飘逸,部分文字难以辨识,逐渐被淘汰。魏碑多用于刻写墓志铭,而隶书和楷书则是墓碑正文字体中最常见的字体。随着现代雕刻技艺的进步,仿宋体和宋体等纤细字体也偶尔应用于墓碑的日期刻写。

三、刻字深度。传统墓碑刻字讲究刻字深度。刻字深度决定了墓碑文字的清晰度和立体效果,也蕴含着刻骨铭心的情感。精雕细刻,文字在墓碑表面留下深刻印记,一笔一划记录着逝者的漫长人生,表达着后人沉痛的哀思。但在现代,人们对刻字深度的理解有所不同。对于细长的文字,过度加深刻字深度会导致文字开裂,影响美观。刻字深度应与文字的饱满程度相结合,在合理范围内加深字体效果,营造出圆润立体的视觉效果。一般情况下,墓碑文字深度不超过2厘米。

四、刻字工艺。常见的墓碑刻字工艺主要有三种。现简要介绍如下:

手工刻字。古人使用刻刀,现代人使用电动雕刻机,均属于手工雕刻的一种。手工刻字的优点是字体各具特色,没有机械加工的呆板感,缺点是文字难免产生对齐不齐、大小不一等情况。

喷砂刻字。目前,绝大多数传统墓碑采用喷砂工艺。该工艺采用金刚砂冲击碑面形成文字,刻字立体感强、视觉冲击力大,加工简便快捷。但喷砂工艺缺陷是精度不高,容易出现文字未割断的情况。例如,“玉”字极有可能被加工成“王”字,需要进行后期人工修复。

雕刻机刻字。自动雕刻机也可用于墓碑刻字,并且可以精准设置文字深度和轮廓,实现完全定制。机械雕刻痕迹明显,文字不够古朴自然。

五、刻字尺寸。虽然墓碑刻字没有严格的尺寸规定,但通常需要使用丁兰尺进行测量。丁兰尺是中国传统阴宅建造中常用的测量工具,长38.78厘米,刻有十二个刻度,分别代表“财、失、兴、死、官、义、苦、旺、害、丁”。其中,“财、兴、官、义、旺、丁”为吉兆,“失、死、苦、害”为不吉兆。在测量墓碑刻字尺寸时,无需逐字测量高度和宽度,只须从文字首位到末位的纵横两侧进行测量,若测得尺寸对应的刻度为吉,则可采用。

六、留白讲究。传统墓碑在刻字时讲究留白,即上下左右各留一寸作为空白区域。其他部位的留白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。以下详细介绍不同位置的留白技巧:

福寿齐聚者仙逝,墓碑生卒日期位于左侧正上方,下方留白,寓意福寿绵长、后继有人。

年轻人不幸离世,墓碑正文右半部分大多留白,表示后半生无字可写,表达叹息和惋惜之情。

夭折之人的墓碑,左右两侧均留白。

留白艺术在中国墓碑文化中由来已久,最著名的当属武则天的墓碑。武则天的墓碑完全留白,寓意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。

七、字体颜色。传统墓碑文字的颜色主要包括红色、金色、黑色和白色。其中,红色在北方表示合葬,一方未亡故但姓名已刻于墓碑者,其名先以红字刻写。在南方,红色碑文多用于军人、烈士、爱国人士,表达一种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的爱国情怀。金色在古代是帝王之色,代表尊贵和富贵,现代人也比较青睐。黑色和白色是传统农村墓碑的文字颜色,没有太多讲究,只是为了便于辨认文字,如白碑配黑字、黑碑配白字,表达思念和悼念之情。

八、字体形态。除了简单的平面刻字之外,现代墓碑在字体形态上也追求美感。其中,浮雕、沉雕和嵌字最为常见。

浮雕字体。这种字体需要墓碑表面有一定厚度,文字凸出于墓碑表面,形成立体效果。

沉雕字体。前面提到的2厘米深度刻字属于深沉雕。这里介绍浅沉雕,顾名思义,浅沉雕是简单的刻出浅浅线条的文字,深度约为1-2毫米,字体多采用黑体或隶书。

嵌字。在墓碑上挖出字形孔洞,然后用切割机将同样的立体字形(与墓碑表面为不同颜色石材)加工出来,最后将这些立体字形嵌入字洞中。这种墓碑平滑规整,文字清晰可见。而且,嵌字墓碑几乎不需要后期重新上色。

九、文字排列。传统墓碑的文字排列有一定的要求。正文居中,生卒日期位于左侧(面向墓碑的右侧),立碑人及立碑时间位于右侧(居于右下角)。而墓志铭文字可以刻在墓碑背面,也可以另立石碑。

十、刻字内容。传统墓碑刻字讲究黄道、尊称和讳称。

墓碑文字的字数并非随意而定,而是遵循着“黄道”的规则。黄道分为“大黄道”和“小黄道”。 “大黄道”取自诗句“道远几时通达,路遥何日还乡”,其文字偏旁含“辶”,对应数字循环为“1、2、5、6、8、11、13、14、17、18……”。而“小黄道”则源于“生老病死苦”,对应数字循环为“1、2、6、7、11、12、16、17……”。无论是碑文每行的字数,还是最终的总字数,都要与所选黄道的吉数相符,以求吉利。两种黄道可单独使用,也可两者兼顾。

中国传统墓碑文化中,常见“显”“先”“考”“妣”等字样来尊称逝去的父母。“显”寓意声名显赫,“先”表示逝去,“考”是对亡父的尊称,“妣”则是对亡母的尊称。“显考”“先考”“显妣”“先妣”都是对逝去父母的敬称。

出于孝道,墓碑上不可直呼父母姓名,因此使用“讳”成为传统。在父母的姓和名之间加上讳称,是表达敬意的常见做法。

来源:网络

编辑:张英超

2022-10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