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好久不见!
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,当烦闷无绪涌上心头,却无处宣泄。

有人会躲进无人的角落,任由忧伤吞噬;有人会突然爆发,拿起工具,疯狂地打扫周围,仿佛这样就能拂去一切莫名的焦躁;而我更喜欢打开一扇窗,感受风穿过的声音,如果阳光正好洒下,便满足的沐浴其中。这样静谧的时刻,虽珍贵,却也转瞬即逝。

我好希望可以常常拥有这样的自在时光,但作为初出茅庐的我们,不仅要面对事业,还肩负着家庭的责任,以及即将退休的长辈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发现自己的担子也越来越重,对自己能力的质疑也随之增多。所幸,我生性乐观,总能将悲观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心态。毕竟,“活着本就是一件难以区分快乐与痛苦的事情,所以我只求它真实不虚。”

今天我想与你们分享的不是什么心灵鸡汤,只是想和你聊聊!

我发现,当我们通过艺术或文学的形式将思维表达出来时,它便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宣泄。当遇到那些总爱观察与思考的作者时,我更是能从中洞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。比如利文斯顿、史铁生、汪曾祺、辛夷坞等等。

给谁的一封信

有阴影的地方,必定有光。——几米《星空》

给谁的一封信

日出之美,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。——辛夷坞

少收藏阴影,多收集阳光。——半山文集

给谁的一封信

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,在彩色里朝圣黑白。——汪曾祺

我不停奔跑只为追赶当年被寄予厚望的自己。——利文斯顿

给谁的一封信

风车不在了,但风还在吹。——《悲惨世界》

今年的最后一个月还剩不到一个月了,不想伤悲恨秋,只想让我们自己都有一个圆满的句号,好好整理这一年所经历的,喜爱的,收获的,悲伤的……将它们打包装进哆啦A梦的口袋,因为任何一个的出现,于我们而言,都是有用的。其实,我更喜欢无用之用。自在的游荡当然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了。小白阶段的我们,还是先好好享受生活、工作带来的“惊喜”吧!

19年的《青春》就像杂志名称的定义所属:活力、多元、新锐等,是年轻人的文学,也包含了中青年作家的文学,我们不仅办杂志,还策划活动、培养文学新秀。作为地方杂志,但不局限于地方作家。从征稿活动,到稿件评选,都努力尝试融合新鲜的血液。就像暖阳洒向大地的时候,她不会去考虑给谁温暖,因为穿过云层之后,散落的光芒是给所有人的。20年的《青春》仍会变化,但不变的是“为无名者铺路,培养文学新人”。

希望我们在下一年的时光中,还能与你们一起阅读、写作、交流哦!

《青春》编辑:游于艺

2019.12.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