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时期,有“吴山十景”之称,其中两景位于云居山,分别是聆松赏红

楞严咒全文注音版读诵

云居山云松亭,楹联:四围苍翠松径分,千古碑石绕白云。

西湖群山中遍布苍松,加上人们有意无意地栽植,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景观。以松树为著名景观的有:元末明初钱塘十景中的九里苍松,清初西湖十八景中的凤岭松涛,而吴山聆松之景,则大约盛行于明代。

南宋名将韩世忠对云居山的松树印象深刻,曾吟诗道:“最爱云居枫松盛,何必牡丹花自开。”

清初高僧德言心学的《塔基松乐》诗,描述在云居峰顶的塔基旁,松树高耸数十丈,常发出或如流水或如鼓琴的声音:

“传道浮屠塔,古松数寻高。遒劲风骨逸,知音独难得。

交响疑流水。迎风似弦琴,消解炎日苦,相伴此登临。”

传说元代高僧中峰明本在云居圣水寺居住时,种植了许多松树。明代曹学俭《题智公山房壁》:

“云似环绕苍翠山,山中犹存云居寺。寺在云关尽日深,一眺令人禅思远。

我闻尊者曰中峰,闲暇随行常种松。松叶松枝承露滴,一卷《法华》一株树。

而今松树长青青,世人谁觅中峰路?……”

《云居圣水寺灵异》记载:“太守刘半堂,亲手种植苍松三十株,如今已合围抱粗。有人想要砍伐,夜梦长须老人诵读《楞严咒》,当即醒悟并停止了砍伐。”

自然的馈赠,僧侣和信徒的种植与保护,使得当年云居山松树成林、随处可见。而从记载中可以得知,寺内与松有关的建筑名称,曾有万松阁、爱松房、聆松楼、观松东、西房,松隐房,游松房与长廊等。

清许承祖的《雪庄西湖渔唱吴山路云居圣水寺》诗:

“面堞古寺离喧闹,晨暮云霞笼古寺。禅榻尤宜秋月夜,枕底松涛似夜潮。”

这首诗点出云居圣水寺的特点在于“枕底松涛似夜潮”。

楞严咒全文注音版读诵

古画:凤岭秋涛,凤岭指凤凰山万松岭,与云居山相邻。

灵隐路上九里苍松,主要为人工修筑的山路景观,以纪念唐代种树的賢太守;

万松岭上凤岭松涛,在于松林景观,由松树枝叶组成如湖海般的翠涛,在山中翻腾,也可联想翠涛拍打天地的声响。

而与万松岭相邻的聆松之景,其核心要素在于“聆”,或强调聆听的感受或享受。

聆松,既是进入景观与境界,也是意境或心境。或是入世的文人骚客之闲情逸致,或是遁世的林隐者之终极选择,或是求道的高僧老道之日常功课……

聆松,是国人的一种情结,历代都有以各种乐器演奏的《聆松曲》,著名的如阿炳的二胡曲。绘画有各类的《聆松图》,据记载唐代王维也作过同题之画;还有无数的诗人“聆松”之句。

亦儒亦仙的唐代李白诗句:“爱听松涛高卧去,飕飕徐风拂炎意。”

唐代道家名人吕岩(吕洞宾)诗句:“闲坐溪石听松涛,远眺岚烟幻紫霞。”

北宋诗僧释怀深《和规和尚其三》诗:

“但得茅檐春卧足,何须禅室数筹盈。遥知离别多萧散,聆听松涛万壑清。”

南宋曾为宰相的楼钥《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松岭》诗:

“翠云深处步幽径,十八公卿傍御堂。隐士荣归听松涛。”

南宋•李楙《寄赠华阳洞隐者》诗句:“安得与君隐碧岩,聆听松涛隐尘间。”

古人多认为山中松涛是清风,能涤荡人世尘埃。故松涛之清令人心静,松涛之涤令人心净,

唐刘长卿:“泠泠琴弦上,静听松涛寒。”

南宋李壁“胸襟净无尘埃点,乱云堆里听松涛。”

楞严咒全文注音版读诵

古画:聆松

即使同为文人官僚,聆松之感也大有不同。云居寺南溟房息和尚请明初五朝元老夏原吉入住聆松楼,然后向夏原吉索诗。夏原吉作《题南溟息上人聆松楼》诗:

“……南溟道人独尔得真趣,扫却烦琐尘劳虑。缚茅庐直向吴山巅,绕屋森森种苍松。

天风时自天际来,松声毕发真妙绝。清如渺远鹤唳声,惊如万马奔腾越。

又如瑶台三千仙子朝帝阙,环珮声声步明月。琼林十八学士登瀛洲,轩盖处处振金节……”

天风来时,松声毕发;夏原吉聆松,除了首句言松声如“鹤唳碧落”之清音外,其余三个比喻是:万马奔腾的动静,三千仙女朝拜玉帝的盛会,十八学士参加天子宴请新科进士的排场,均是所谓的盛大场面。

而明代前期的浙江布政使黄泽,也应南溟上人之邀,在云居寺聆松楼作《南溟上人聆松楼》诗:

“南溟息上人,深居绝尘意,锄云种苍松,松随白鹤长。

禅心何悠悠,开楼闲坐场。微风天上来,松末动清响。

初疑琴声弦上起,非角非商亦非徵。又疑山阳铁笛声呜呜,双蛟

风云变幻啸万壑,静心聆听意悠然。尘世喧嚣堕凡耳,眸光浅薄难辨真。

僧虔求我《松吟赋》,醉笔挥洒墨淋漓。诗成相对默无言,松月清辉露珠滴。

宁静祥和微风起,风过松林声声清。东坡聆松如琴瑟,笛音袅袅声嘤嘤。忽觉龙吟夜漫漫,忽觉急骤雨纷纷。疾弛中见舒缓意,密集中显疏散心……多是自然常闻音,最后露珠滴滴临。

听松遐想各不同,心胸广阔或精微,感触因人情而异,观感随心境而移。

楞严咒全文注音版读诵

国画(网上):听松

钱塘文豪陈景钟曾填词《壶中天云居听松》云:

“西城幽深绕青山,曲径通向古禅寺。昔日中峰在此隐,留有西来慧风存。

廊院长廊尽翠松,隔绝红尘尘嚣扰。寒风呼啸鹤惊眠,声过松枝又沉寂。

不是江上秋涛声,疑是竹屋石磬鸣。茶香袅袅煮沸水,听松老僧悟秋声。

涤净烦忧唤醒梦,君当记此不寻常。烟钟声起暮云起,尽入天际渺茫中。

词中松风已融入老僧煮茶之声,成为寺中不可或缺之音,涤尽烦忧,随烟钟声融入天际,此为吴山之天风意境。古人常以松涛之声比喻茶水沸声。

明万历年间画家李流芳在《西湖卧游图题跋云居寺》中写道:“武林名刹数云居,园林胜景冠其首。寺前寺后苍松翠柏,参天蔽日,相传乃中峰所植。历经沧桑,寺院僧人屡次砍伐,如今仅存无几,令人扼腕叹息,不愿常来此地。

李流芳的“不欲多至此地”,乃因苍松古柏被大量砍伐,影响了他的听松画松之兴致。

楞严咒全文注音版读诵

今云居峰顶,即古枫岭处

楞严咒全文注音版读诵

《云居圣水寺志》插图,最高处为枫岭

吴山十景中,云居山的另一个景观是“枫林红叶”。枫林,又称枫岭。

《云居圣水寺志》记载:“枫岭,高峰突兀,老枫百株,森然围绕。每当登览,则阖郡形胜,俱在睫下。”

《杭州府志》记载:“云居山,在杭州城西南隅,面圣湖,倚枫林,颇称佳境。”

枫岭,即吴山云居山之峰顶,今有积义亭在焉。

《雪庄西湖渔唱枫岭》诗:

“秋山锦树夺春花,古寺参差叶半遮。吠犬鸣鸡尘境隔,白云深处烂红霞。”

陈景钟在《清波三志卷中》中写道:“云居山绝顶名枫岭,又称枫林。遍山皆枫栎。深秋时节,层林尽染,俯视左右,江湖如在脚下。轻烟散碧,远水拖蓝,入目皆成画境,登高饮酒,乐趣无穷。本朝景菊公星杓有《登枫岭》诗,雄奇秀丽,不减唐人。诗云:

‘襟背江湖千树枫,俯窥雉堞锁烟空。控来万里海门雪,吹落满城霜叶风。

石井赏传唐故相,秋鸿不下宋遗宫。寒云半岭谁冲破,僧柱孤筇入寺中。’”

楞严咒全文注音版读诵

国画(网上)枫林红叶

在古人眼中,枫树之枫,竟与天风有些许联系。中国最早的词典《尔雅》记载:“枫,欇欇。天风则鸣,故曰欇欇。” 欇:晋郭璞注音:“之叶反。”古读“辄(zhe)”音,今读“she”音,此字木旁全是耳朵,因天风拂树则发出声响,或是象音。这应是古人对“枫”造字的解释,枫在吴山云居岭上,冥冥之中,居然与今之景名“天风”竟成巧合。

明钟人杰《枫林记》:

“枫林在城西南隅,枕冈带郭,境颇幽迥。际秋老霜新之候,悠然一往,会心正不在远也。……转一折,则枫木千本,障天蔽野,了无杂树,时夕照已转林腰横射叶上,光彩如泼朱砂者。正坐吟‘远上寒山’之句,希微间,踽

夜意萧瑟,风雨敲窗,病叶凄迷,梦境破碎,惊醒魂魄。何处容我安枕无忧,霜林之中,寄我余生。

品茗文学大师张岱笔下《西湖梦寻·云居圣水寺》之著述:“昔人云,六桥桃柳,其红绿浓淡相宜,随春意渐进;云居枫桕,其红黄深浅有别,映秋事深浅。而今薪材取之枫林,已不可追寻昔日之盛景。”由此可见,张岱所生活的明末清初,云居峰上枫林遭滥伐,红叶之美,已成绝响。但其胜景之名,仍留于古籍之中,令后人读之唏嘘感慨。古景虽逝,然文化永存不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