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,是主观唯心主义。

我们日常感知的“现实”,例如菩提树、明镜台,是否真的存在?从感官体验来说,它们是存在的。但理性分析告诉我们,这些感知仅仅是大脑对有限感官信息处理后的结果。我们的眼睛如同传感器,只能捕捉部分光线,而大脑则根据过往经验解读这些信息。由于我们无法获知感官和大脑遗漏了多少信息,所以不能将感知与真实画上等号。

我们心中的菩提树和明镜台,只是真实存在的投射,是以印象和概念的形式存在的。当我们谈论这些物体时,我们交流的其实是概念,而听者理解的则是基于自身经验的概念,这些经验与我们自身有所不同,甚至差异巨大。我们无法确定谁的感知更完整、更准确。

以一张白纸为例,人类看到的是白色,而能够感知紫外线的蜜蜂看到的却是紫色。不同的感官带来不同的感知,不同的认知模式产生不同的解读。与其说我们看到了什么,不如说我们如何观察,观察到了什么结果,这才是更加客观的表述。

人类的感官是有限的,我们不能完全依赖感官认知世界。我们看到的一切本质上都是表象,是由不完整印象和主观概念构建的。每个人对同一概念的理解都存在差异,即使在交流前对概念达成共识,这种共识在每个人心中也存在微妙的差异。这就是沟通困难的原因,尤其在涉及复杂概念时更为明显。

科学之所以越来越有影响力,是因为它以精确性和实证性,从抽象的哲学中分离出来,征服了人心。虽然科学也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,但相比哲学,它更令人信赖。

有些人,例如六祖慧能,声称通过“开悟”体验了一种超越逻辑的玄妙境界。这种体验既非哲学思辨,也非科学实证,而是一种瞬间的超越。

佛学中的哲学思想被视为方便法门,是渡人到达彼岸的船只。仅仅停留在船上,永远无法到达彼岸,舍舟上岸才是最终目的。“菩提本非树,明镜亦非台”这句话,不仅在于破除对事物的执念,更在于引导人们超越理性,进入不可思议的觉悟境界。

据说在觉悟境界中,可以观照到万物的空性,达到智慧圆满的境界。这种境界被称为“不可说,不可思议”,觉悟者无法将其传达给普通人,普通人也难以企及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这似乎是无用的知识。也许未来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,人们能够借助科学的方式理解这种境界,但在此之前,佛学中那些超越逻辑的学说,除了造成困惑之外,并无实际用处。

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