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标与标签:异同与价值

tag是什么意思

在大数据时代,数据分析成为了核心,而指标和标签则是数据分析的两大重要工具。 虽然如今标签备受追捧,但指标依然不可或缺。本文将深入探讨指标和标签的异同,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所在。
1. 定义与特点:
指标: 用于定义、评估和描述特定事物的标准或方式,例如用户增长指标(新增用户数、用户活跃率等)或企业经营指标(月均收入、毛利率等)。指标通常包含名称和取值两部分,取值可以是定量数值或定性描述,并通常带有单位。
标签: 人为设定的、对目标对象高度精炼的特征标识,是对指标进行加工后的结果。例如,“酒鬼”就是一个标签,它简洁地描述了某人喜欢喝酒的特征。标签通常是不可量化的形容词或形容词+名词结构,没有单位。
2. 时代语言:
指标: 是ICT时代和BI时代的通用语言,注重对事物全面的、体系化的描述,涵盖过程和结果,风格严谨刻板。
标签: 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通用语言,是对指标的深度提炼,注重对人物和实体对象的局部特征和结果描述,风格生活化、口语化。
3. 价值评估:
指标: 侧重于“好不好用”、“全不全面”的评价,易于量化,并有明确的标准和尺度。
标签: 侧重于“准不准”、“像不像”的评价,与使用者的感受和应用场景密切相关,评价标准相对主观。
4. 商品属性:
指标: 通常不具备直接的售卖价值,其价值体现在应用场景或与产品融合后。
标签: 作为指标的进一步产品化,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,可以定价、售卖和交易,例如个人征信服务领域的用户三要素、四要素数据。
5. 分类方式:
指标: 分类方式多种多样,例如按照计算逻辑、描述内容、描述对象、变化频率、重要程度、领域、职能等。
标签: 分类方式相对较少,例如按照变化性、指代评估指标、体系分层、复杂程度等。
6. 表现形态:
指标: 通常以格式化的报表、图表等形式呈现,例如直方图、趋势图、看板等。
标签: 表现形式多样,数据化标签以可视化图表或大屏为主,例如词云图。现实世界中还存在实物标签、网络标签和电子标签。
总结: 指标和标签都是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,指标更理性、全面,而标签更感性、精炼。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推动着数据价值的挖掘和应用。
指标与标签:九大区别深度解读

  • 实物标签是用于标明物品信息的简要标牌,例如商品标签、价格标签等;
  • 网络标签(Tag)是一种互联网内容组织方式,帮助人们通过关键词快速理解内容;
  • 电子标签(RFID)是一种高效自动识别工具,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数据。

指标和标签都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和解读的方式,但两者在思维方式、产生过程、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

1. 思维方式: 指标体现了生产性思维和拆解式思维,将事物分解成多个指标进行描述;标签则体现了合成性思维和聚合式思维,将多个指标综合加工形成概括性结论。

2. 生成顺序: 一般情况下,先有指标,后有标签。指标是业务管理导向的,需要提前规划;标签是应用导向的,根据业务需求变化而变化。

3. 数据质量: 指标的生产需要解决数据质量问题,统一数据口径;标签生产则较少涉及数据质量问题,因为这些问题已在指标生产阶段解决。

4. 口径问题: 指标可能存在多个口径、口径不一致的问题,而标签在这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。

5. 应用场景: 指标应用场景广泛,涵盖企业战略、管理、运营、支撑等层面,例如战略目标制定、业务监测、业绩考核等;标签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CRM领域,尤其用户运营,例如客户画像、用户激活、数据可视化等。

6. 擅长应用: 指标擅长监测、分析、评价和建模;标签擅长标注、刻画、分类和特征提取。

7. 特殊价值: 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,标签对监督式学习具有重要价值,这是单纯的指标难以做到的;而指标在任务分配、绩效管理等领域的作用,也是标签无法替代的。

8. 管理机制: 指标管理涉及需求、开发、应用三个阶段,主要工作包括指标定义、分类、权限管理、监控维护等;标签管理通常按照生命周期开展,包括开发发布、应用、价值评估、优化下线四个阶段,主要工作包括标签分类、命名、描述、数据采集、加工流程等。

9. 管理动作: 指标管理主要包括“做指标、管指标、控指标”;标签管理主要包括“打标签、贴标签、用标签、改标签”。

尽管指标和标签存在诸多差异,但两者也有一些共同点,例如都是对事物的描述和解读,都是数据加工的结果,都可以分维度拆解,都是企业的数据资产等。

深入理解指标和标签的区别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,发挥其最大价值。

作者:黄小刚,微信公众号:大数据产品设计与运营

本文由 @黄小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