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门阵:从军事阵法到民间闲谈

有关“龙门阵”的历史记载少之又少,仅在小说《薛仁贵征东》中有所提及,且唯有薛仁贵一人摆过。因着前些日子撰写“十大阵法”时,不少朋友对龙门阵颇感兴趣,今日就来简单聊一聊。

龙门阵是什么意思

连环画插图

据宋末元初话本《薛仁贵征辽事略》及《说唐后传》记载:大唐军队远征高丽途中,火头军薛仁贵临危受命,巧妙地布下了“龙门阵”……两部书中都提到薛仁贵善于摆布龙门阵,似乎只有他精通此阵。明清以降,民间说书人经常讲述薛仁贵征东时摆龙门阵的故事,这些故事引人入胜,广为流传,几乎家喻户晓。人们借“龙门阵”阵势多变奇幻的特点,来比喻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,后来“摆龙门阵”逐渐演变为泛指讲故事、闲谈、聊天等活动。

龙门阵是什么意思

居民摆龙门阵交流活动

薛仁贵“摆”龙门阵,“摆”是安放、排列之意;而巴蜀方言中的“摆龙门阵”,“摆”则转化为说谈、表述。同一个“摆”字,因“龙门阵”的语义流变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,细细品味,颇有意思。巴蜀人摆龙门阵,天南海北,无所不谈,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,皆可作为谈资。人们聚散随缘,交谈随意,毫无预谋,也无须顾虑,侃侃而谈,畅所欲言。在摆龙门阵的过程中,人们增长了知识,传播了信息,打开了心扉,获得了教益,更能结识到志趣相投的朋友。

例如,如莲居士的小说《薛仁贵征东》中,第十一回“仁贵巧摆龙门阵 天子爱慕英雄士”就对龙门阵的布阵有详细描写:薛礼仔细研究了天书中记载的龙门阵,来到大营后对主帅张士贵说:“禀告大老爷,这龙门阵规模宏大,摆起来十分不易,至少需要七十万大军才能完整呈现。依我看,至少也要七万人马,方可勉强成阵。” 张士贵半信半疑:“真有如此阵法?既如此,我便拨给你七万兵马,你且替我摆个小型的龙门阵瞧瞧。” 薛礼领命后,向张士贵提出:“还请大老爷在海滩上搭建一座高台,小人要在台上指挥调度,否则恐怕难以服众。” 张士贵当即应允:“这个容易,我这里有一把斩军剑,你只管拿去,若有不听号令者,可按军法处置!”

薛仁贵接过斩军剑,来到前锋营,命令士兵靠山面海搭建高台,并调集七万士兵,盔明甲亮,严阵以待。一切准备就绪后,薛礼对张士贵说:“大老爷,还需要在阵前立起一座‘龙门’。” 张士贵立即下令,命士兵竖起“龙门”。 薛礼登上将台,开始指挥士兵布阵,只见他将令旗挥舞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,整个阵型也随之不断变化,时而如猛虎下山,时而如蛟龙出海,变化莫测。

张士贵在城楼上观阵,只见整个阵型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海滩之上,气势磅礴,不禁赞叹道:“果然是活灵活现的一座‘龙门阵’!” 随后,张士贵进城禀报唐太宗李世民:“启奏陛下,那‘龙门阵’已经布置妥当,特请陛下移驾观阵。” 尉迟恭说:“既然阵势已经摆好,你先去城外等候,待朕与军师一同前往。”

唐太宗来到海滩,登上高台,放眼望去,但见这龙门阵:

旗幡五彩按三才,剑戟刀枪四面排。
方天画戟为龙角,拂地黄旗鳞甲开。
数对银枪作龙尾,一面金锣龙腹排,
千口大刀为龙爪,两个银锤当眼开。

龙门阵是什么意思

唐太宗龙颜大悦,连连称赞:“果然是活灵活现,这才是真正的‘龙门阵’啊!” 随即,唐太宗询问军师徐茂功:“徐先生,‘龙门阵’虽已摆好,但这应梦贤臣身在何处?” 徐茂功回答:“陛下可下令让这‘龙门阵’运转起来,到时便知晓应梦贤臣是哪一位了。”

唐太宗当即下令,命薛仁贵启动“龙门阵”。只见薛仁贵手持令旗,指挥着士兵们变换阵型,原本静止不动的“龙门阵”瞬间活了起来,如同一条巨龙在海滩上翻腾,场面蔚为壮观。薛仁贵根据徐茂功的指示,不断变换着“龙门阵”的阵型,时而化作黄龙,时而化作青龙,时而化作白龙,时而又化作红龙,令唐太宗看得眼花缭乱,赞叹不已。

最终,唐太宗根据梦中的提示,找到了“应梦贤臣”——薛仁贵。唐太宗对薛仁贵的才能赞赏有加,下令收了“龙门阵”,并对薛仁贵委以重任。

诗曰:

统领英雄到海边,旗幡蔽日靖风烟。
君王欲见征东将,命摆龙门宝阵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