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陂”字多音现象解析

据统计,全国范围内带有“陂”字的地名数量众多,不下百个,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。例如,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、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陂镇、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黄陂桥乡等等。有趣的是,即便同为“黄陂镇”或“黄陂乡”,在江西、广东等地也有分布,发音却各不相同。

一、“陂”字的多样读音

“陂”字拥有多达5种读音,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读写错误。

① pō

(1) 指“陂陀”,意为倾斜不平坦的地势,也可指台阶。如清代叶燮《原诗》中“故即跌下陂陀,沙砾石确,使人褰裳委步,无可盘桓。”

(2) 在古汉语中可通“波”。例如,《前漢書·景十三王傳》中的“游雷陂”。

(3) 该读音在闽粤赣的部分客家地区仍然沿用。

② bēi

(1) 作名词时,指倾斜的坡地,如“陂坡”。

(2) 可指池塘、水利工程或湖泊。例如,《礼记·月令》中“畜水曰陂”,以及央视纪录片中提到的河南叶县“叶bēi河”。

(3) 古文中亦可指代边际、旁边或水聚集的地方。

(4) 部分古代地名也采用此读音,如蔡陂县、富陂县等。

③ pi (第四音)

主要用于地名,例如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、江西礼陂县、福建省莆田的木兰陂等。

④ pí (第三音)

同样常见于地名,如河南省潢川县的伞陂镇。

⑤ bi

(1) 闽粤赣客家地区普遍使用该读音,例如高陂、水陂、陂塘坝等。

(2) 北方部分地名也采用bi音,如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的“西陂”、西安市鄠邑区的渼陂湖等。

二、工具书释义的不足与地名读音的混乱现象

目前,主流汉语工具书如《汉语大字典》、《汉语大词典》等,对“陂”字的读音收录尚不全面,部分仅收录了部分常见读音,而忽略了bi音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地方地名书籍在“陂”字读音的问题上存在误导现象,例如将福建龙岩市新罗区西陂镇的“陂”误读为“bēi”,而实际上当地人将其读作“bi”。

总而言之,“陂”字的多音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复杂性,也对工具书编纂和地名规范提出了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