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闲话,讲得好不好,关键是“胆子大”!

上海话,是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,无论你是土生土长的“老上海”,还是“新上海人”,能够“飙出”一口上海话,总是让人刮目相看的!

瓦特是什么意思

前两天,从上海走出去的央视主播潘涛,因为一段“散装上海话”的朗读火了。虽然很多发音还不标准,但被无数网友称赞“勇气可嘉”,并引发了一波关于学说上海话的大讨论。

其实,讲好上海话并不难,只要大家胆子大一点,平时多讲多用,就肯定会有所进步的。今天,热爱上海文化的新民晚报首席记者曹刚,就来帮大家捋一捋,一口标准的上海话需要注意哪些小细节?

“看”不懂,“读”不准,“我”也要讲!

文/曹刚

“刚刚伊讲刚刚刚刚讲伊戆伊讲。”大家好,我是刚刚讲了交关“刚”的刚刚。爷娘都是知青,从小在屋里厢讲上海闲话。可能是因为在外地长大,我对新上海人的印象邪气好,寻的老婆就是“新上海人”。

伊来上海靠廿年了,对此地感情老深的,就是上海闲话讲得还不大灵光。主要怪我,平常帮伊讲得太少。

瓦特是什么意思

不过老实讲,“新上海人”学上海闲话蛮难的,特别是刚刚开始,有些词汇没搞清楚,可能会闹笑话。

比如,一位北方爷叔来上海探亲,到饭店点菜,主动挑战上海闲话:“来一份煎饺”。服务员以为他要吃“鸡脚爪”,端上来一盆。爷叔傻眼了,因为他不知道,上海人只吃“煎馄饨”和“锅贴”,听不懂“煎饺”。

瓦特是什么意思

类似的还有,“鲜橘水”听成普通话里的“洗脚水”;“化妆”讲得不好就会变成“火葬”;刚听懂“乌驹”是啥意思,又冒出来“白乌驹”,以为是“白色的乌龟”。

还有一种情况更加普遍——用词用对了,但是部分字音咬不准。

“咬不准排行榜”第一位,就是“我”,听到很多朋友读“吾”。类似的还有“眼”睛、“牙”齿、“硬”件、骄“傲”,这些字的“韵母”常常咬不准。如果把“我”读准了,上海老法师肯定对侬刮目相看。

瓦特是什么意思

第二位,就是“看”。嘴巴和舌头配合得不好,就会读成“跨”。这类发音也相当普遍,你听听“看”:马路上一“半”人戴口罩,如果发“寒”热,马上去“看”医生,从“欢”喜健身的“男”同胞,到活泼可爱的“囡囡”,都要“端”正态度,祝大家过年平“安”。

瓦特是什么意思

并列第三位的,有3种情况,可以用一句话概括:几个“字”“读”不准,“头”昏。

首先容易读错的,就是“字”。写“字”、“自”己、火车“站”,发音要参照英文的“z”;但是鞋“子”、“嘴”巴、“资”本,发音要参照拼音的“z”。

“读”本身也比较难读。发音短促有力,既不是u,也不是o,类似的还有作、陆、剥。

就是头昏的“头”,容易发成“Dou”。

这几个字单独出现还好点,就怕混在一起。比方讲,“做作业”不要读成“组组叶”;“笃悠悠”不要变成“duyouyou”。

瓦特是什么意思

如果你去乘地铁,不少车站名称都在排行榜里:外环路、汉中路、上海火车站、陆家嘴、娄山关路……打开菜单,也能看到排行榜:糖藕、鹌鹑蛋、腌笃鲜、马兰头、鹅膀(就是白乌驹的翅膀)。

上海闲话还有不少特殊发音。“5”和“鱼”,都只要发一声鼻音“n”;上海人“不喝水”,只“吃水、吃茶”或者“吃茶叶茶”;没有“包子”,只有“肉馒头、菜馒头、淡馒头”;还有嘎梁、差头、腐乳、围巾……

最考验人的,是“上海多音字”。“人”民广场“人”山“人”海;“大”学生块头“大”;“戴”先生“戴”帽子;“瓜”林吃西“瓜”。

瓦特是什么意思

举了这么多例子,一点也没有嘲笑的意思,恰恰相反,对很多大胆开口不怕讲错的“新上海人”非常佩服,也想通过总结,帮他们梳理难点,早日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。

学讲上海闲话,关键胆子要大,不要怕讲错。只要开口讲,就表示你对上海文化比较亲近;刚开始肯定是洋泾浜,没关系,很多上海年轻人讲得也不标准,总会越讲越好;多讲,还可以增加上海朋友对你的好感;就算讲错了,身边肯定也会有朋友热情地帮你纠正。

瓦特是什么意思

建议从基础的口语开始练习:

嗲,哈刚(瞎说),

好伐啦,晓得了,

我大概脑子有点问题了……

瓦特是什么意思

掌握方言是一把钥匙,

可以更顺畅、更准确地理解

上海的文化内涵。

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举例,

说说你觉得

哪些上海话容易读错?

【田小鱼综合整理】

本文由曹刚授权发布。

版权声明: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