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 赤潮来袭,海鲜还能放心吃吗?

近期,我国福建等海域出现赤潮现象,部分地区甚至发生鱼类死亡,引发公众担忧:赤潮海域的海鲜还能安全食用吗?

赤潮是由于藻类等浮游生物在特定环境下迅速繁殖、高度聚集,导致水体变色的现象。我国每年5-7月是赤潮高发期,而此次发生赤潮的福建海域,历来是我国赤潮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之一。

什么是赤潮(赤潮的危害)

赤潮的发生会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,导致鱼类缺氧甚至死亡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赤潮海域大量繁殖的藻类中可能存在有毒藻类,其产生的毒素会污染海产品,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贝类。

贝类作为滤食性动物,更容易富集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,这些毒素也被称为“贝类毒素”。常见的可能含有贝类毒素的海产品包括扇贝、贻贝(海虹、青口)、牡蛎、毛蚶(毛蛤蜊)、杂色蛤(花蛤)等。

什么是赤潮(赤潮的危害)

贝类毒素并非单一物质,而是一类结构和毒性各异的毒素的统称。根据对人体的影响,贝类毒素主要分为麻痹性、腹泻性和失忆性几大类。

  • 麻痹性贝类毒素:可导致神经麻痹,症状多发生在口周、面部、四肢等部位,轻者表现为口唇和手脚麻木,严重者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头晕、呼吸困难、四肢无力甚至昏迷。
  • 腹泻性贝类毒素:主要引发消化道症状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。
  • 失忆性贝类毒素:毒性极强,可导致永久性记忆损伤,但这类毒素在我国海域较为罕见。

需要强调的是,发生赤潮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贝类毒素,也并非只有赤潮海域出产的贝类才可能含有毒素。赤潮的发生会大大增加有毒藻类和贝类毒素污染的风险。

本次福建发生的赤潮,经监测发现多数海域存在有毒藻类。为安全起见,建议消费者谨慎食用该海域出产的海产品,特别是贝类。

什么是赤潮(赤潮的危害)

事实上,福建和河北秦皇岛地区都是我国赤潮高发区域,且有毒藻类分布广泛,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贝类毒素中毒事件。预防贝类毒素中毒尤为重要。

由于贝类毒素耐热,一般的烹调加工难以将其破坏。为预防贝类毒素中毒,消费者需注意以下几点:

  • 尽量避免食用赤潮海域出产的贝类产品。
  • 不要一次性大量食用贝类产品。
  • 扇贝对贝类毒素的富集能力较强,食用前应去除内脏。

撰文:马博士健康团-马冠生博士、王小丹博士生

什么是赤潮(赤潮的危害)

马冠生博士

  •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,教授,博士研究生导师
  •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
  •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
  • 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
  • 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